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中文網誌.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中文網誌. Show all posts

2023/10/20

兩個月的Medium 生涯

不知不覺間已經在Medium 寫了兩個月稿,有趣的是,原來在剛加入時,內部正在調整政策,導致作者在九至十月間的收入大幅下降,對一些在此寫了多年並賴以為生的作者影響很大。你沒有看錯,真的有人可以以此為部份生活的收入來源,不過還好的是,對於我這個初到貴境的小人物,也就沒什麼影響了。而且早些改革,也會較易適應,可以逃過被一些舊有機制或漏洞影響,滿以為隨隨便便寫幾隻字便可以賺大錢⋯(從來也是不要得的想法)。

每當一個網絡平台運作好一段日子,總會產生大大小小的問題,例如小圈子群體,又或是有心術不正的人鑽空子藉著漏洞找著數;這裏也不例外,尤其涉及金錢收入,還好的是暫時也算處理掉,可以讓我專心寫作。

由於平台以英語作者和讀者為主,大家來自全球不同地區,以至在寫作題材上可以接觸或涉獵得更廣;但當然也會因著非母語的局限而影響文章的內容及質素,這也是必須要學習及好好鍛練的方向。兩個月長時間的閱讀及寫作,第一樣學會了的是:

The first thing for a writer to learn is Humble!

由-位作者猶衷地勸戒我們,不論是對舊或新的作家而言。而這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無論在登出的文章被讀者批評,又或是被編輯發還稿件,當中要經歷的即使並非全部和現實出書所遇到的一模一樣,卻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接受批評肯定是其中一様,有些不一定是以文字回應,‘完全靜默不回覆’便是另外一種批評的方式,代表著自己的文字工作仍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

不過整體而言,平台內部存在著一個community的理念,即是希望互相幫助,讓更多人可以寫出好文章,也就是說讓讀者看到較有質素的作品,加上"尊重"是網路世界必須有的一個態度,但願可以繼續在這裏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藉文字工作造就一些非金錢可買的夢想。

2023/04/28

曾經

曾經有段時間很喜歡用英文寫作,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我打中文字很慢又費勁,思緒總會在查速成碼時被打斷…很沒趣;直到後可以用Apple Pen (註:比較起用手寫板來得流暢),便多了在 iPad 上寫作,也就擺脫了這個"魔咒",多暢快!

曾經每個星期六,刻意坐到電腦面前寫網誌,因為覺得是鍛練、是責任(持續提供讀者"新鮮"文章)、是維持"有人睇"的不二之法;直到覺得為寫而寫,由初時的享受變成後來的負擔,所以便停下腳步,不再介意溜覽數字。現在,是想寫才寫,享受之餘,負擔消失得無影無蹤,多輕鬆!

曾經花很多時間在不同的網上平台學習運作,追趕當下流行的玩意,創作銷售也好、聯誼也好、數據分析也好;直到後來發覺這個無窮盡的虛擬世界,在運作上離不開一些特定的模式,而能否達到我想要的效果?視乎我是否容讓無盡時間的消耗,彷如黑洞在無限吞噬般,生命正一點一滴在流逝。終於,我把不必要的媒介刪除,凍結,就留下一些我仍享受在當中流漣的平台,正如這個 blog; 換來曾經失去了的時間來看一本書、為盆栽翻一翻泥、煮一壼咖啡…,多美好!

曾經…仍然會有很多個"曾經",令我學懂了一些又或者失去了一些,它們都是我經歷的一部分,愚蠢了還是聰明了都不打緊,重要的是不時檢視一下自己的生活模式,調節一下,不抗拒改變也不介意停留,就這樣留下來想多一遍吧!

2023/04/08

一點燭光


 復活節的星期六,春天的氣息漸濃,光禿禿的樹梢早已長滿新綠,在濕潤的空氣裏卻總帶着幾分老是不願離去的冷意。此刻,某地某人繼續在暖暖的被窩內享受難得的假期,又或者早已遠飛海外瘋狂購物,好讓疫後身心來個大解放。也有基督徒為著紀念二千多年前,耶穌為人類受死、埋葬、復活,讓我們得與神和好這件事,跑到神樂院內踏上一趟苦路禁食默想的旅程...。

帶着宗教意義的節期,總能給予一個平平無奇的假期增添多一份色彩,身心得到休息之餘,腦袋也可以有個喘息空間,反思一些在平日繁忙中不曾梳理的思緒。


放在枱上的陶瓷柸,是早前在一間將要結業的二手店,用三十蚊買回來的一個松木味爉燭,由第一次燃點至今,每當香氣充滿房間的時候,往柸內看著火光舞動的同時,便忍不住用雪條棒撩動在旁邊溶化中的爉;滿以為可以幫忙把掛在柸身內火光未觸碰到的爉碎刮到柸底一起燃燒,結果除了是幫倒忙之外更令到過多的爉溶液浸熄了火種,爉燭原本雪白的平面更被我弄得變成凹凹凸凸再加一點點污漬。

今天早上一看實在不得不懷疑餘下那一段將殘的棉蕊是否有能力把剩下的爉燭燃盡,還真是怪自己多手,把它弄至如此地步。當火光再次被點亮的時候,頃刻便熄滅,如是者,一次、兩次;我還是不服氣,待滴爉乾後再試,第三次終於成功了,我靜靜地望着火光重生,讓它隨空氣舞動。
凝望著這一點微光,慢慢感覺到熱力把附近濕冷的空氣稍微暖和,慘不忍睹的燭爉面慢慢溶化,回復平滑而比較透沏的液態爉,我想,我有信心今次它可以完成任務,就這樣,它繼續燃燒。

常言道:"愛"能夠化解一切,恩怨也好、冷漠也好,或許世間上沒有大愛足以和耶穌為人類付上的可相比;但只要有一丁點,就如小小的火光慢慢地燃燒,時間也許會很漫長;被搞垮了的關係、被冷待了的人心,就算仍帶着絲絲瑕疵,卻始終會有被軟化的一天,昔日跌蘯的心靈終得以平伏⋯唯一,必需要的是甘願被燃點直至完全燃盡的一刻,任務才算完成。

倘若你以為個人的付出微不足道,就正如火點不夠大,觸碰不到掛在高處早已凝固的爉碎,卻殊不知在不知不覺間,熱力便傳到周邊,與被遺忘的重新連結。







2023/03/03

高街~曾被遺忘的人

高街前精神病院石壁


三月份的香港,難得仍然有種乾爽涼快的感覺,和朋友一起往港島慢行,細味香港過去的一些痕跡,始於西營盤,邊走邊看⋯行到高街。

也許不用我多説,很多香港人也會對於這間曾在日治時期被用來作為刑場、對面則是亂葬岡(現今是佐治五世紀念公園)的麻瘋/精神病院十分熟悉;它的名聲來自式各樣的鬼故事,有的繪形繪聲,也有由傳説愈傳愈變"真"的種種 "鬼屋經歷"。 以往,自己每次路經此地的時候,多數是天陰陰、乍暖還寒,所以也只會在外圍走走;今天卻在清風送爽之下,和朋友一起入內探索(現今是一間開放的社區大樓)。

由於朋友是位護士小姐,我們的話題自然地一邊想像、一邊嘗試勾畫出昔日病房內的情景,每個空間(現只遺留下走廊及立面外牆)和病人與醫護的生活日常。初時我們在推拷迴廊上可會有鐵欄?每個百頁窗會否相等於一間病房的闊度?房間有多深?又或者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室內,放置了幾十張病床,病人被布帶挷在床上,醫護穿梭於病床之間,彷如那些戰爭片的軍用醫院一般? 又或者是⋯

當我們再發現了在石欄上似乎有些鐵枝遺痕的時候,並在正門入口一個模糊的門牌上隱約見到病院原本建築的圖形;又或許,這條美麗的迴廊,其實是一條連於左右兩座呈90度病院建築物的一條通道,由於非病人所到之處,所以只需在頭尾加鐵窗?
       
                   
高街精神病院迴廊

這樣,即是説病人其實不會見到外街? 他們是過著一個怎樣的生活呢?是如何的一個世界?這些曾經瘋傳的鬼故事,除了可以嚇人和增加此處的神秘色彩之外,可有提醒我們在很久以前,這裏確實有一大群活生生的香港人生活過?或許當年他們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被安放至此,但今天,可有人也在不知不覺之間,被我們放在心裏面另一間"瘋人院"而漸漸地,他/她也被遺忘!

P.S. 後記~由於心有不甘,仍然很想知道此處的原貌平面圖,偶爾被我找到這個Blog https://blog.ulifestyle.com.hk/article/benng9413入面其中一張相片,下層迴廊原本是有鐵欄的。


2023/02/22

真真假假

如果你是網誌達人,又或是很早已經有追蹤網誌這個習慣的讀者,相信你也會意識到現今在網絡世界上有各式各樣可以發表的平台,日新月異。而且當人類愈來愈喜歡用圖像或視訊來代替文字的傳遞時,很多寫作人也會轉向多圖少字的內容,以配合讀者的閲讀習慣。或許,正因為這個轉變,不少 blogger 也退下來,要不轉向 IG, YouTube…便索性停產,又或是由向外開放分享與讀者聯係的初衷改為純紀錄個人的生活片段。

而近日令不少文字人(當然還有其他行業類別的人)議論紛紛 ~ChatGPT 的出現, 彷彿連文字這個獨特的表達方式也將要被 AI "取代"似的,即使並非全部,但肯定是大部分;那麽,作家、編劇、雜誌編輯、寫網誌…的人,還須要投入多少原創性去完成作品呢? 會否日後在這裏發表的內容,其實也不外乎是AI 工具合成的產物?那麼,為何要看換個包裝的產物,而不直接和 ChatGPT 結聯?反正,資料要多完備便有多完備、圖像要多細緻便有多細緻、分析視野要多廣闊便有多廣闊…(如果此刻用ChatGPT,也省得寫這麼多個字;P)

奇怪的是當人們把藝術、思考、分析、組織的能力毫不在乎地假手AI 的同時,從而衍生分不出原創真偽的問題,於是又要再運用AI 去設計一個可以辨識真偽的功能(例如以分辨所提交的畢業論文內容)…我很想問一句"搞竟你知唔知自己想點?"

地球的這邊:"聰明人"努力邁向新世代,即使不自覺地越過了邊界,甚至試圖扮演上帝的角色…幸而在地球的那邊,仍然有人記得自己即使是被造物,卻擁有每個人的獨特性、原創性,是不可能也不應該被替代的。



2023/02/09

簡簡單單 Découpage

Découpage key tag & decor
源於法國的"蝶古巴特 Découpage" 並非什麼新玩意,但到今天才真真正正地試玩。

記得初初在香港出現的時候,立即成為一種當時新興的手工藝;市面上出現了很多售賣各式各樣圖案的紙巾櫃位。單單看那些入口餐巾的圖案,花鳥蟲魚,有古典或大自然風格;又或是詩意十足的字句圖案⋯本身已經美麗悅目,在創意的運用之下用來復修小傢具,或者製作禮盒裝飾,實在是一種容易令人有滿足感的手工藝。

不過,如果要做到真真正正的工藝,也並非簡單拼貼、塗塗膠水、過過沙紙及上上保護油便了事。原來要達到一定的"溶合"程度,即使是刻意營造的立體效果,也必須要有一定的技巧和耐性才能成事;大前題是做到完成後不覺得那些圖案是貼上去而是有印上去的效果,當然構圖用色之美感及創意是不能缺少。當時在大大小小的興趣中心有入門、進階教授班,甚至完成課堂後可以取得證書云云。


Découpage - arrange and glue cut out pattern

事實上,除了紙巾,其他物料也可以用作拼貼,布和紙類也可;市面上也有套裝連同所需的特別膠漿和工具等,方便大家玩過痛快。但我還是喜歡就地取材(其實是有太多未能盡用的物資),用了手上有的馬拉紙、砌模型餘下的飛機木、已經不再用得著的防火膠板樣辨,永遠用不完的 Illustration marker, 油筆。再用一支忘記了放了多久的木工白膠漿加水混合代替專用Mod Podge, 最後還有小朋友手工用的透明保護油,就這樣玩了一整天⋯樂透了。

或許,你也可以在臨近的情人節,手作一份小禮物送給摯愛,管它工藝不工藝,心思加情意不是較 99 枝玫瑰花更珍貴嗎?預祝大家情人節人人快樂😘


 

2022/12/14

自由、平等、博愛~ Liberté , Égalité, Fraternité



Giggle girl fly to cut & release balloons


最近忙著各樣大小事情,花在網誌的時間也相對減少;並非沒有想記下的事,只是太多也太雜亂。戰亂的瘋狂、國家主權無限的宣示、核武的氣燄、移民/難民的浪潮、氣候的危機、疫情的無奈、地球/太空資源的爭奪…;要説的還可以有更多,都是你我熟悉而非新鮮之事,也是全球在同步發生中,不管你是什麼1,2,3⋯世界。

Liberté ~ 自由。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基本權利,如果各自運用得宜,天下太平;要是滲入了自私和霸氣,就在不知不覺間搶奪了他人的一份去成就自己的所謂自由。並非只有掌權的人才有機會妄用自由而誤置人民生死,即使是無權無勢的平民如我,也有可能在高唱“自由之歌”的同時影響到其他人,每當我想到這裏,心中不禁亮起紅燈。但為什麼原本是美善的質素卻可以變得“邪惡”呢?

我想了又想,可以這樣說嗎?原本擁有的自由在不會無故失效的情況之下,我可以適量及自在地享用;但一旦受到衝擊,特別是不平等的衝擊,隨之而來的反應便會很強烈,甚至為了“捍衛”有可能失去的而極力反抗,去到一個連自己過了火的地步也不自覺,腦海中只剩得‘我要...這是我的自由!其他的…我不管了!’

Giggle girl with giant monster


Égalité ~ 平等。或許這就是自由與平等必須共存的其中之一個原因吧!要是世界上所有資源,包括機會也是較為平均分配的,只要每人再為自己的未來努力一點點,便可以安然居住,活在穩定及充足供應之下。但同樣地,要是有人被慾望和貪念所遮蓋,貧富懸殊隨即出現,因為有的想要更多,比基本需要的再多,即使佔據了其他人可得到的一份也在所不計,因為無止境的慾望得不到滿足~這,又何嘗不包含在我們想擁有的“自由”而言呢?!平等:讓每個人也可以有機會活下去、被尊重、被等同,享有生存的自由!

Giggle girl with cats


Fraternité ~ 博愛。要是能考慮到其他人,甘願放棄擁有更多,甚至保留比應有的更小,我想,沒可能沒有愛的成份在內。人性大多為自己的一生籌算,包括家人,特別是摯親;但除了在這個圈圈之內,會為著不認識甚至是本土以外的人,在各式各樣的事情上付上心神的…大有人在,也許就在你我的身邊。地球上有很多事情令人憤怒、無奈與歎息,唯有愛能化解一切,把不平衡和失去的挽回。在神人之間如是,在人與人之間也如是。自由、平等、博愛並非不可實現的空談,要是我們每一個肯付出一點點或更多,地球還是有希望的。

2022/09/15

一年、一年又一年

三年,就這樣進入最後的一季。疫情彷彿騎劫了一切,我們是被動中的無奈,又或是可以把握到意外的停頓,一刻鐘、一天、一個月,甚至三年?因為停頓,把這些時間儲存下來,一分一秒,一共有多少?


要是計算一下,可能足夠你讀一本長篇小說、學會煮十個新菜式、完成一個語文初班、織一件毛衣;又或者調理好忙壞了的身體、重新思考信仰與生命、修補破損了的關係,⋯!


時間天天在流逝,一秒過去了就永遠不能尋回。我很害怕與長嗟短嘆的人相處,他們每歎一口氣,寶貴的一秒就這樣消失了,我想幫忙捉也捉不住是我沒有同情心嗎?又或是這個歎息狀態實在太長了,年復一年,流失了的時間也許本來可以把現況改善一點點?!


人生總有脆弱的時間,尤其外在因素不能受控的情況之下;但人心郤可以是剛強的,接受了不能受控的景況,在緊有的空間之內一點一滴地重新開始,即使是斷斷續續,要是堅持下去,數年過後,一個(即使是)迷你的成果就在你能夠把握的分秒之內漸漸形成,難道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嗎?


生命的成果無分大小,只要由這一刻可始,如果我有一分鐘的時間被迫停頓,不能做什麼大事,我就...


~唱半首勵志歌,成為我在下一分鐘的動力!

或者~做三下掌上壓,消消肥脂;

或者~發出一個短訊,向一位朋友問安;

或者~讀一篇文章,學一個生字。

又或者,大笑三聲,預備心情,愉快地接待即將到訪的客人;

又或者~向天父禱告,提取力量,勇敢地跨越下一分鐘的困境;

又或者~洗個臉,吃一塊巧克力補充能量,預備服侍即將由醫院回家的親人。


三年之後:你可能是未來的星夢新星、或是一個擁有健美體魄的中年男士、或是一個和朋友建立了緊密聯繫的小伙子、或是一個學富五車的家庭主婦;又或是一個不單自己正向,甚至能扶助他人渡過困境的伯伯...。下一秒就開始吧!勿讓時間悄悄地流逝,願共勉之!

2022/07/02

今天很平靜

 2022年7月1日
上午8:00
香港
狂風大雨仍是三號風球

吃過早餐之後,原本打算聽收音機,聽了第一句新聞報導便關了機,就這樣決定今天不上網、不看媒體,倒在風雨飄搖的日子換來平靜的一天。

或許是習慣,每天手機接收着或多或少的無謂訊息,少看一天是難以想像的生活,以為就此會坐立不安,怕世界發生了什麼事而自己得不到第一?或二手資訊而被人視為脫節;但事實上,卻是必需的短暫抽離,或至少應該檢視一下值不值得去"追逐"這些所謂的貼身資訊。

已經不是第一次作這"短暫抽離"行動,始於"盲搶鹽"的年代。無論是由官商富豪,專家政要,各國領袖以至某某關注組的市民⋯所發放的N個資訊;再由從不手軟的傳媒、網媒及小民群眾無限轉發"forward",終於令我開始覺得"短暫抽離"行動的重要性,就等同電腦需要定時Defragment 重組一樣,否則似是而非混亂不堪的內容終有一天會令電腦死機!

行動於翌日(即現在寫網誌的今天)完結了,一覺醒來仍是八號風球的籠罩之下,沒有什麼大改變,甚至有時更加橫風橫雨;但是經過"執機"之後,不單平靜了,頭腦也清醒了多些,應該可以繼續迎接新一波的訊息轟炸,放馬過來吧 :D 

寫於2022年7月2日
下午3:25分
香港
風平浪靜的八號風球下




2022/04/17

Geisha - 超市中的藝伎

在短短數年間,香港的咖啡文化已經發展得很不錯,如果不是疫情限聚的關係,差不多任何時段,總會見到坐在小咖啡店的客人,悠閒地享受與朋友、或一杯咖啡的獨處時刻。

對於我來説,在這些文青感十足的咖啡店,或是在大街小巷老式茶餐㕔,甚至是一些港式"仿古"茶餐㕔內喝咖啡,感覺大不同。除了是豆的品種,混合及冲煮方式的分別之外,環境氣氛當然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些年間,每天早上在家中以一柸熱騰騰的即磨咖啡來展開新的一天,也是人生幸福的一大樂事。


Geisha - 超市中的藝伎
有機"藝伎種"咖啡豆, 淺至中度烘培, 日曬乾燥

還記得幾年前參加一個咖啡活動時認識了Geisha 這個品種,當年的我完全不懂欣賞,也喝不出任何特色所在. 而且當年這個品種剛流入香港,由於產量少, 是有特色的衣索比亞 (Ethiopia)原生種, 售價相對較高,並要在特定的咖啡供應商才能買到。我從來認為生活享受,應該是任何人可以輕鬆享用的,所以也就把這件事放下了。

大部分時間,我還是會在周邊的超市內購買咖啡豆,今年意外地也見到Geisha,於是便買回來一試。以下是一個十分業餘人的試飲報告😅


粗研磨
由於Geisha 屬於單品咖啡,所以打算用手冲方式,即使未磨,豆香已撲鼻:淡淡花香是特色之一,混雜著蜜糖般的甜、果實的香,在研磨之後仍然散發著,甚至有少少酒香。








萃取開始                  
 
 
 
 
 
 
 
 
 
 
 
 
 

 
 
 
 
 
 

用了98度,17.6g 冲泡,約兩分鐘內完成。
冲泡後的Geisha 仍能保留淡雅的茉莉花香,士多啤梨的果實
及蜜糖般的甜味。柔滑而且平𧗾,輕輕的回甘…不知是否屬於帶果漿日曬?(因為包裝只説明是日曬)這樣才能製造出這般自然的甜味,真的頗特別,跟耶卡雪夫(Ethiopia Yirgacheffe) 那種橘子花香不同,有另外一番風味。
 
 
 
 
 
 
 
就這樣,輕鬆地享受了一柸假期咖啡,當你下次在超市遇見時,不妨一試!

2022/02/19

來來去去 / To & From...where


Book cover of La Rue - Petit Paris by Oiseau Distrait
click to enlarge


我想,今次La Rue 的網誌,應該先用中文寫,因為這本書所涉及的內容,在今天,對身處香港的我們尤其切身。

兩年前去旅行的時候,完全沒有想過香港又再次出現移民潮(上次是1997年);如果你有看第六本書Hear Me, 也許會記得當我回來的時候,心繫巴黎的其中一件事,便是繁華背後,瑟縮在街頭巷尾的一班移民;其實我所眼見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在不遠的市外,流浪著幾十萬的非法移民~這是昔日法國為着補充勞動人口而大開中門的後果。過多的移民突然衝擊着整個社會的結構,包括文化、經濟、生活配套、民生等等;但是,為什麼即使法國處於這個局面,仍有人離開故土而遷到這裏呢?

為着更好的生活、下一代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更自由的空氣、逃離窮困無望的家鄉…?!任何想像得到的原因,同樣適用於歷世歷代全球的移民潮中,今天,香港也不例外…是無奈?又或只是基本人類求生的慾望?

今年隨著親人及身邊的朋友也相繼預備離開,姑勿論基於任何原因,絕對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特別是對於一群進入收成期在港生活了幾十年的中年人。也許近日也會從不同媒體聽到他們移民前後的際遇,但既然作了決定,無論離開或留下,還是應該積極去面對未來,一步一步地和家人去共同解決前面的問題。身為香港人的我,仍然很熟悉及相信我們的適應能力,更何況有不少是為着下一代而決定的,深信無論在任何地方,你們還是可以生存下來的。

對於決定留下的人,香港仍是我們心繫的故土,仍然很想努力"耕耘",是基於一份信念,更是對神作為一切主權的信心!

 

An Asian lady on the street in Paris



A local lady on the street of Paris

I think it’s better for me to write this blog post for La Rue in bilingual, because what this book addresses is emigration, a direct impact to us in Hong Kong even under the haunting of Covid since 2019. 

There was no clue for me to imagine the emigration wave appear once again in HK (last time was in 1997 & 2014) when I was returned from Paris, I did plan to include this topic in one of my book but simply for the scenario I saw in Paris, i.e.: of those who struggle to survive there…the uncontrollable result for the government of France to bear due to the drawn in of required working power…influx as a result which crashing the vulnerable society.

Actually what I had seen as mentioned in the book of “Hear Me” was only the tip of the iceberg, millions of immigrants are still scattered outside the boundary of Paris without any support behind a “hidden barrier”. But why people keep on leaving their homeland to somewhere which might not be their real “heaven”!

A chance for future of their own & the next generation, freedom, better living standard, to survive, escape from the mess of their own countries? all these could be the reasons to emigrants around the whole world, as well as in Hong Kong today; is it barely resigned or just a basic instinct of survival !

There is for sure more & more of my friends are going to leave in 2022, a huge decision they have to  make,  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are in their middle age ~ time of their harvesting period but now has to be started all over again somewhere. It’s hard but it has to keep moving forward by all means, I am pretty sure they will make it because they are “Hong Kongers”, the toughest to survive - a genetic code that we all have.

 


 

 

2021/10/29

3+1 "好友?"


約伯與四個朋友
















還記得大半年前, 無論是自己還是其他教會, 差不多同步地查考聖經內的一卷書"約伯記". 即使我沒有爬 YouTube 的習慣, 但手機內每週也會收到朋友傳發給我, 由不同牧者用約伯記講道的訊息. 甚至連 IG 也有朋友以此為題材分享, 何為困苦? 尤其是發生在約伯身上, 似乎沒法子解釋的苦難, 應該如何解讀及面對?

在短短差不多一年的時間內, 我參加了自己教會, 由牧師特別安排的連續幾個短期查經班, 約伯記是其中一課. 今次, 牧師帶我們探索的主角, 並非約伯, 而是他身邊那些"好朋友"; 在理解神的創造秩序之餘, 更再次提醒著我們在現實生活中, 應該如何陪伴正在面對困局/受苦的人.

陪伴、聆聽、同理心、不代替神説話、從困苦中尋找上主的恩言…一步一步的全是可行又合理不過. 至少, 學習不要用自己的"大道理"去第二次傷害受苦中的人~ 就是在不知不覺中, 用我們有限的智慧去強行解釋現况. 

曾幾何時當我們對着一個剛喪親的人説:"不要多想, 慢慢會忘記悲痛…"
又或者對着一個長期患病的人説:"不要停止治療, 總會有痊癒的一天…"
又或者對一個身處政局動盪的國家, 連下一秒也不知死活的人説:"我為你禱告,願你平安..."
又或者對着一個因車禍而要截肢的人説:"不用喪掉生命, 已經很幸運, 快來感恩…"
還有無數無數你我也聽過甚至經歷過的例子, 難道這一切都是錯嗎? 
都不是該給予的安慰說話嗎?

事實上很多安慰的説話也確是出於好意, 只是我們不得不承認, 世上有不少苦難, 並非三言兩語便可"打發", 甚至乎仍要待在漫長的黑夜中… 直至該完結的時間來到. 而在這段時間裏, 與其勉強回應, 還是靜靜聆聽來得更好.

盡管有時, 我們以為自己曾經有相同經歷, 於是便對受苦者提供千萬個可以"即時解困"的方法… 説真的, 不盡相同; 反而當我們可以謙卑地明白自己的無助和有限時, 神自有其工作; 此刻,可不靜靜的陪伴、聆聽和等待…也許這才是好朋友應該做的事, 互勉之!








2021/10/06

Bird Food 雀粟

 

Over 90 book cover collage
自從離開校園(遠古時代:p)=離開教科書,反而開始喜歡閲讀,原因離不開是工作需要;設計書藉,月刊,工具書等。由於在專注修讀室內設計之前,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初探不同的設計類別,例如:平面設計、服裝設計、攝影、珠寶、舞台、產品、書法、篆刻…等等; 所以也同時會看相關的設計/美術書。在未有電子書的當年,可想而知我花了不少資源在當中,也是每一個設計人都要付出的;所以相對現今可以從不同電子媒體定期接收最新設計資訊,甚至遊走於世界博物館的藏品資料庫中,真是幸福啊!

漸漸地,亦受到 ricketeer 的影響,看不少散文以至後期的小説,fiction  & non-fiction ,而且越看越厚。我想,在消閒之餘,也能得着相當的知識;久而久之便享受到箇中樂趣及完成每一本書的滿足感了。

慢慢閲讀更成為一種"糧食",真的,某些日子因忙碌而沒法看書,心中便有種莫名的飢餓感。當可以重拾書本並完成的一刻,真的彷似飽餐一頓,十分滿足。能夠同時閲讀中英文,這也是作為香港人的幸福,如果可以再學會多一兩國的文字便好了,這樣便能夠看原作,必定更有味道。

一直也很想為看過的書本拍張全家福(至2021年九月),今天在一個閲讀平台內總算整合到一部份(約1/4),看着這些美麗的書面,又"飽餐一頓"。希望在往後的日子,可以有一天完成整幅"虛擬書架"是自己定下的一個長遠目標 ~ 超級大滿足!

2021/10/01

異鄉人 L’Étranger

 

Cover of L'E'tranger
星期二的中午,終於可以去九龍中央圖書館一趟,每次經過也想入內,但總覺得沒有足夠時間的話,還是下次再去好了。其實,什麼才是足夠時間呢?完全視乎那間圖書館內的藏書有多豐富或是否適合我的口味罷了,今次,大約逗留了兩小時。

事實上在我手機中是有一張"要尋找的書目清單",因為生活空間所限,盡可能戒掉購買書籍的習慣(屢敗屢試:P),而在不想放棄享受紙本書的原則下,還是到圖書館搜索一下,雖然我很清楚,可以在網上訂購實體書,那便不用東奔西走了。而且,我發現在香港圖書館的藏書也頗過時,要到較大的一間才勉強找到一些合用的書本,這也是我不大喜歡用圖書館的原因之一。

好了,話說回來。原本要找的四本全部落空,其中一本找到了卻只有中文翻譯版,就是卡繆 Albert Camus 的異鄉人 L’Étranger。即使是翻譯書(例如:原文是非英語),可以選擇的話,我也會選英文而非中文翻譯,尤其台灣翻譯,看起來有點痛苦。但奈何,世事非盡如人意,每次在圖書館或書局內也只有看到這個中文版實體書,等了又等,今次決定借,即日看完,心中還是有些 50/50 的感覺。

這是一本出名的文學作品,正如你看到書面的介紹~存在主義代表作,諾貝爾文學得獎小説,二十世紀法國文學經典:不簡單的啊!

書中的主角莫梭先生(我想是有點卡繆的影子),由故事開頭,因為住在老人院的母親逝世而要前往守夜,沒有留下半滴眼淚,只想盡快回家倒頭大睡。翌日認識了新女友,還一起看笑片,沉醉愛海;及後的日子還會去安慰失了老狗的隣居,協助一個似乎不算藉得幫忙的雷蒙教訓他那紅杏出牆的女友,以至後來捲入命案,莫梭的"下半生"從此不再一樣!

短短142頁的故事,叫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莫梭時常會有的想法"這不是我的錯.…",他那時常遊走於現實與抽離的狀態,隨著他形容眼見與心中所想的種種。他不願意花半點氣力去解釋一些他認為沒有意義的事,甚至和自己性命猶關的事…又或者即使其他人覺得很重要的事;是刻意的自我抽離?還是荒謬的世界令他不得不抽離,只可以陶醉在自已享受的時刻,例如:吹吹海風,在夕陽下觀看區內途人的日常,和女友的快樂時光…。

無疑莫梭的故事隱含了不少可以衝擊我們思考的引子,尤其在末段,他被審訊期間的內心世界及與神父的一席話。但當晚我看完之後,就是那種一半一半的感覺,叫我返到廿一世紀的現實中,這會否也是我們這一代的心態呢?有一點無可無不可,反正我沒興趣明白你所想也沒需要要求你明白我一樣,故事就在這個狀態下終結。

我想…如果找到英文版,我會再看一次~這也是另外一個 50/ 50 的原因。

 

 
(麥田出版)譯者:張一喬 (台灣) 中文翻譯初版2009年9月 
異鄉人Copyright Editions Gallimard, Paris 1942
 
P.s. - Photo is the Chinese version from library.
         Book link is the English e-book version (The Stranger)

 

 

 

 

 

2021/09/11

今年秋天⋯

A chinese poem with illustration & autumn leaf photo by Oiseau Distrait
十月秋色 ~ 小巴黎  P.6-7  (click to enlarge)
                                    

 
從來都覺得中文詩很難寫得好,也許是因為我的中文根底差,但又事實上覺得…要用白話文去表達詩人情懷的時候,很多時會變得"造作"。因此,我總覺得文言文的詩詞較為優美,也較能達到詩中有畫意;可惜,我的文言文更不堪,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學養。

最近,因着朋友的特別需要,把 Oiseau Distrait 的 Petit Paris 系列中,即將在十月出版的 Palette October  翻譯成中文,似散文多一點點的內容,還只能勉強把原文交代;我想,日後還是要花多些時間學習學習罷!

香港已經進入初秋,天氣還是十分酷熱,隨了早晚稍有微風的痕跡,其餘時間彷佛仍身處夏季。但是今年的秋天,應該會過得不太一樣,也許是我們和一些親朋在香港過的最後一個秋天。是今年或是明年…要離開的始終留不住,也許世界之大,總有可安身之處,亦用不著太過離愁別緒;只是,秋天嘛!還是容易令人傷感,但願,或去或留的人,繼續努力走下去!主祐地球人!


節錄自 小巴黎 ~ 十月秋色(非賣品中文初稿) 忘記鳥作品

我快要墮下⋯ 
願我能⋯即使已是放手的時刻 
很想,很想支撐多一刻  
即使多一秒 

但我將要墮下⋯
沒有動力可撐多一秒鐘

請讓我徐徐墮下
至少可以和他們一起
放下一段歲月⋯
一個卑微的心願

請別為我們哀傷
這並不是終結
當自由的微風再度吹起時
我們便會再次飄洋過海
在疾風中閃閃發亮
告訴世人,關於我們這一代的故事
一個勇敢的故事


From: Palette October ~Petit Paris Series by Oiseau Distrait
 
I am off, falling off...
If it's time to let go
I still want to hold
a second or so...
 
But I'm lost
without force...
to hold any more
 
Let me fall
at least together
with them all
for a season
that's all
 
Don't upset
it's not the end
we will fly when the wind comes by
scatter across the ocean
shining in motion
let everybody knows...this generation